□ 王 平
听说朋友马林虎家有一块清代嘉庆年间涟水观音庵的碑,我一心想饱饱眼福,约好时间,跟同事一道前往。
这块碑被他放在门面房里,上面摞了好几只大箱子,我们搬开箱子,发现碑文上蒙了厚厚一层灰,用抹布拭干净,我跪下身,拿过纸笔,恭录如下:
观音庵碑记
署江南淮安府安东县正堂(加十级、纪录十次、随带军功加二级又纪大功四次)文:为沥陈孤苦等事,据孀妇朱许氏词称,盖闻青衣憔悴、红粉飘零,自古闺类多薄命,然未有伶仃孤苦(内无应门五尺之童,外无期功强近之亲,生也如寄,死也靡依)如氏之所遭者也。
氏父许姓,族本单微,既无伯叔,终鲜兄弟。生氏一人,招赘后父母继亡,而许姓遂绝。
氏夫朱姓,族与许同事夫数十年,夫亡无嗣,而朱姓亦绝,两姓孑遗仅存,唯氏孤也。云何苦也,云何所悔,摩笄徇志未决,当年若其改节从夫,亦无今日尔,乃自怜蚁命,苟活余生,籍针指以御穷,荠盐而度岁。春花秋月,积泪几殷。暮鼓晨钟,伤心曷极。第念栖身世上,业同萍梗之飘,一旦捐瘠沟中,忍听乌鸢之食我。躬不阅供前劫之消磨,佛性大悲,冀来因之□(“一短竖”“一长竖”加个“乃”)悔,苦以针指糊口。度延岁月,积有余资,置田三顷,庄房一宅,坐落东路镇,氏生则指收家计,氏死则愿立庵堂,死后生前,不独无人主持,亦更无人付托——为此沥陈情苦,并本方地保邻佑,出具夫母两族,无人甘结,一同葡伏阶前,等情据此。合行给照焉。此照该(给)孀妇朱许氏,准尔,日后将庄宅作为庵堂,田产即为庵产,刊立碑记,永存香火——住持之人不得私行,废卖须至执照者。
右照给孀妇朱许氏 准此
嘉庆三年(汉满文“安东县印”)十月日给
坊邻 孙巨波 朱琢元 谢诏唐
席儒怀 王世恺 皇甫猷
宋懋昭 程 恂 郑晋传
朱之标 罗御衡 朱效筠
张文龙 王学书 彭有礼
殷怀功 郑 明 高志雩
刘致远 王殿元
监造 钱万德
工匠 王国顺 王百顺公立
抄录的碑文我核对过三遍,因为我才疏学浅,碑上的有些文字仍然辨认不出,自己添加的句读也不一定准确,但是大致内容还是能揣摩出来的:
东路镇(马林虎得此碑于旧牌坊乡,那么可能就是牌坊乡的前称)有个寡妇朱许氏,她在娘家的时候父母相继死去,嫁给朱姓后不久朱姓也去世了。
朱许氏只好靠给人做针线谋生,后来积有余资,购买了三顷田和一处庄房。
朱许氏死前发下愿心,要把她的庄宅改成观音庵,而那三顷田地则作为庵产。